這幾天看到SYNDRO的主理人:大腦,在自己的粉專上談到了關於定價的問題。
就我所知,許多人在一開始經驗不足的時候,常常會利用成本去推自己的定價(噢對,許多裁縫老店都是這樣幹的),很理所當然地認為:「我成本就是這麼高,本來就該賣得貴一些。」
往往這樣的下場就是庫存越堆越多,因為有行無市,貨根本就跑不動。
是的,這樣的定價忽略了消費者的價值認知。
在我剛畢業時,跑去西門町做了一套MTM的衣服,當時莫約花了一萬元左右,我便覺得我已經穿到了神裝了,在我的腦內地圖當中,更高價值的西裝,地圖迷霧根本就沒有開,甚至一套十多萬的東西放我面前,我大概也分不出差別,這就是文化匱乏的緣故。
對於文化匱乏者,他們的資訊量不足以建構起一套好壞的評價體系,所以一個好東西的價值,對他們本來就非常低,因此即便你再怎麼吹捧東西的好,依然也不會買帳。
比如咖啡、葡萄酒、茶、耳機....任何領域都有同樣的問題存在,所以才會有「低價的爛東西永遠都比較賺錢」,往往不是大家薪資水平能不能負擔的問題,而是消費者的文化水平不足的關係。
與其期待消費者的文化水平自我提升,不如業者主動花成本去做教育來得實際。
#買貨要花錢
#做貨更要花錢
不然我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心力在談文化,而不去談產品的好壞呢?
—
本粉專時常圖片荒,圖文不符是我的日常。
分享給大家最近喝到的一支可愛日本酒。
獨角仙。